长尾理论

2006年,长尾理论出版了,长尾理论实践也践行了多年。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理解这个构图。首先理论模型的变化我们应该理解为正态分布的右半部分。从供应的角度理解,某阶段的需求量是头部,而其他部分的需求量递减到无限。头部是所有供给企业所看重的,因为利润高,需求量大,但是头部是有限的,当头部供给达到饱和的时候会转向其他行业或者吃掉长尾,这时候头部的边际效益其实在下降了。头部企业的转身就如他本身固有生产模式一样,很难在原有的模式中得到收益。举个例子,就我熟悉的黄金行业而言,2013年爆发式的生产很多企业采取了以前厅后厂的模式企业在短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在2019年金价上涨之后,很多企业面临销售难题。原来产销模式已经透支各个一二线城市。生产上,黄河以北市场也是很大,但是企业要解决一个难题,即是运输问题。企业不愿意开发的远距离客户便是企业的长尾客户群。客户需求量足的情况下有没有方案可以解决呢?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企业的解决模式。举个例子,玻璃胶,玻璃胶在生产企业来说,运用量最大的应该是玻璃厂了和其他组装类企业了。但其实个人并不是硬需求。在生产企业里面个人客户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是通过分析模式走出去的量实际上是远远覆盖掉一个玻璃厂或者其他组装行业的量,应为个人消费很多是超需求购买。超需求购买在量与价比可以平衡下,消费者是不会有决疑需求的。

长尾理论的横轴我们姑且理解为不同性质的客户,纵轴我们理解为客户创造的纯利润。为什么说是纯利润呢?应为在很多商品的销售过程之中还带有后期维护的问题。后期长期维护意味着更多的人力和其他成本。

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讨论我们的长尾效应是否是有效的。学过高数的朋友对于极限求和应该有一定的理解,即看似无限延伸的曲线实际上无限趋近于一个数值。反过来,随着不同客户的延伸,长期产品只会不限扩大维护成本,这个时候长尾理论就失效了。所谓尾大不掉即是在客户扩大的同时利润收缩,净利润不断在缩减,甚至为负数。这个在近年的金融服务业上略见一斑。在此不赘述。

有效的产品才能切合到长尾效应中来,超需求购买如果是可持续的,那么超需求即是正常需求。符合长尾效应的产品在本人看来是可断点试的产品服务。受众的层次越多,尾部越大。执行者可以切入各个层次的客户。在尾部往前推进可以慢慢消食头部。

模式固然重要,模式中产品以及它的属性更为重要。商业不断创新,才有进步。